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發帖
肥前级战列舰


    该级舰共1艘,即“肥前”号(Hizen)。该舰原是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的“列特维尊”号(Retvisan)战列舰。该舰于1904年12月9日在旅顺口战役中被日军从203高地发射的炮弹击中,进水沉没。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打捞上来后在佐世保经整修后于9月24日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21年9月1日,舰级变更为一等海防舰。1923年9月20日除籍。1924年7月25日被作为靶舰击沉。
    列特维尊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8年向美国订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共一艘,即列特维尊号。该舰1898年5月于美国费城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900年10月23日下水,1902年3月25日建成,并于当年加入沙俄海军服役。被编入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作为舰队的一员参加了日俄战争。1904年2月9日清晨,该舰被日本驱逐舰偷袭,中鱼雷而搁沉。3月8日被打捞起来,修复后重新加入舰队。1904年12月5日在黄海海战中被日舰重创。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经修理后加入了日本海军,改名为肥前,最后于1924年7月25日作为靶舰被击沉。
    排水量:12674吨(常备)/13500吨(满载)
    主尺度:117.9米(全长)/22米(宽)/7.9米(吃水)
    动 力:2台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24座燃煤锅炉,16000马力
    航 速:18节
    续航力:8800海里/10节
    防 护:舷侧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火 力:2座双联装阿姆斯特朗式305毫米L/40炮,12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20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8座单装47毫米哈乞开斯重型速射炮,8座单装3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
    鱼 雷:水下457毫米×4
    舰 员:796人
    肥前(Hizen)。1898.05在美国费城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900.10.23下水,1902.03.25竣工。1905.01.02被日军俘获,1905.09.24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21.09.01列为一等海防舰。1923.09.20除籍后作为靶舰击沉。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石见级战列舰


        该级舰共1艘,即“石见”号(Iwami)。该舰原是俄国太平洋第二分舰队的“鹰”号(Oral)战列舰。该舰于1905年5月28日的对马海战中被日海军击伤包围被俘 。随后被拖往吴港修理。6月6日被命名为“石见”,舰级列为一等战舰。7月29日开始在吴海军工厂进行整修改造工作,换装了全部的152mm炮和203mm炮。1907年该舰 重新服役。1910年在浦贺船坞再次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12年8月28日舰级变更为一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编入第2战队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战斗,此后被作为第3舰队第5战队旗舰派往西伯利亚执行警备任务。1922年9月1日除籍。1923年5月9日被列为杂役船。1924年7月5日被拖往三浦半岛,成为横须贺航空队所属的13式舰攻和F5型双发飞行艇的靶舰,7月10日被一枚240公斤的炸弹击中沉没。
    博罗第诺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9年起建造的一级新型战列舰,同级共5艘,分别为:博罗第诺号(Borodino)、亚历山大三世号(Imperator Aleksandr III)、鹰号(Orel)、苏沃洛夫号(Knyaz Souvorov)和斯拉瓦号(Slava)。该级战列舰秉承法国战舰的设计思路,它有着急剧内倾的舰体和窄小的上甲板,侧舷炮布置于稍高于水线的部位。博罗第诺号1900年5月25日在圣彼得堡的The New Admiralty造船厂开工建造,1901年9月8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亚历山大三世号1899年9月5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01年8月3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鹰号1900年5月20日在圣彼得堡的The Admiralty on Galerny Is.造船厂开工建造,1902年7月19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苏沃洛夫号1901年9月8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02年9月25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斯拉瓦号1902年10月4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05年8月29日下水,同年建成。该级舰的前四艘服役后即加入了俄国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其中苏沃洛夫号还担任了舰队的旗舰。四舰在经历了漫长的远航后,参加了日俄战争中著名的对马海战。海战中,亚历山大三世号被多次击中,于下午18:50分沉没,博罗第诺号则于19:25分被日舰富士号击沉。旗舰苏沃洛夫号也是伤痕累累,最终于19:20分被多艘日本鱼雷艇围攻沉没。唯一幸存的鹰号于次日10:53分投降,此后被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石见。该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加入第二舰队参加日本进攻我国青岛的战斗,最后该舰于1924年被裁汰。
    排水量:13516吨(常备)/15300吨(满载)
    主尺度:121米(全长)/23.2米(宽)/7.9米(吃水)
    动 力:2台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20座燃煤锅炉,15800马力
    航 速:18节
    续航力:8500海里/10节
    防 护:舷侧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80毫米,司令塔203毫米
    火 力:2座双联装阿姆斯特朗式305毫米L/40炮,6座单装维克斯式203毫米L/45炮,1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20座单装47毫米哈乞开斯重型速射炮,8座单装3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
    鱼 雷:水下457毫米×2
    舰 员:806人
    石见(Iwami):1900.05.20在圣彼得堡的The Admiralty on Galerny Is.造船厂开工,1902.07.19下水,1904.09竣工。1905.05.28被日本海军被俘。1905.06.06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12.08.28列为一等海防舰,1922.09.01除籍。1923.05.09列为杂役船。1924.07.05作为靶舰被击沉。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香取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为在预备日俄战争(日露战争)时,以英国建造中的英皇爱德华VII世级战舰为基础,由威格士社与阿姆斯特朗社共同建造新型战舰香取型。同型舰两条,即香取号(Katori)和鹿岛号(Kashima)。但是,它们并不能赶上实战,在1904年香取和鹿岛动工,直到日俄战争终结后的1906年才竣工。
  于竣工时候,英国最新锐战舰无畏舰已经下水,并进行复旧的状态。其后本型仍担当主力舰船的职务,此后成为日本海军的主力军舰,担任天皇召见军舰和南洋的警备等。1923年,根据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变成废舰,被拆卸了。在1923年由于华盛顿裁军条约关系两舰一同成为废舰。虽是同型舰,但在细部上因造船厂关系,在船体大小・引擎出力上各有不同。
  排水量:香取15950吨(常备)/16663吨(满载);鹿岛16400吨(常备)/17200吨(满载)
    主尺度:香取139米(全长)/23.8米(宽)/8.2米(吃水);鹿岛144.3米(全长)/23.8米(宽)/8.1米(吃水)
    动 力:2台直立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20座燃煤锅炉,16320马力(鹿岛为15600马力)
    航 速:18.5节
    续航力:8500海里/10节
    防 护:舷侧229毫米,甲板51毫米,主炮塔229毫米,司令塔229毫米

    火 力:2座双联装阿姆斯特朗式305毫米L/45炮(香取为维克斯式),4座单装维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2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鱼 雷:水下457毫米×5
    舰 员:864人
    香取(Katori):1904.04.27在英国威格士造船厂开工,1905.07.04下水,1906.05.20 竣工。1906.08.15返回横须贺港,1923.09.20除籍后解体。
    鹿岛(Kashima):1904.02.29在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开工,1905.03.22下水,1906.05.23竣工。1906.08.04返回横须贺港,1923.09.20除籍后解体。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萨摩级战列舰


        萨摩级战舰为日本最初的国产战舰。萨摩级共建造了两条,即萨摩号与安芸号。两舰之间各有不少差异,但基本上仍为同型。 竣工时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战舰,为在海军核心中相当期待建造的,其竣工的时候因无畏舰出现所以立刻变得落伍。其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因年满华盛顿裁军条约所制制的20年而被废弃处分。萨摩建造的时候就有采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构思,但后来因为日本财力不足,无法从英国进口所需数目的12英寸主炮,萨摩级混装了10英寸炮。
    萨摩号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第二南遣树枝队编入,参加了太平洋的德国领地的攻占作战等。战后的1923年9月20日根据华盛顿裁军条约被除籍,1924年9月2日在穗子总半岛的野岛岬海上,作为战列舰日向、金刚等的靶子被使用,最后沉没。
    安芸号是在日俄战争中与萨摩一起临时被计划建造。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后1923年9月20日除籍,1924年9月6日在穗子总半岛野岛崎冲作为战列舰长门,陆奥的靶子军舰被使用,最后沉没。
    排水量:萨摩19372吨(常备)/20100吨(满载);安芸19700吨(常备)/21800吨(满载)
    主尺度:萨摩146.9米(全长)/25.4米(宽)/8.4米(吃水);安芸150米(全长)/25.5米(宽)/8.4米(吃水)
    动 力:萨摩2台直立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20座宫原式燃煤锅炉,17300马力;安芸2台直结式齿轮减速机,15座宫原式燃煤锅炉,24000马力
    航 速:萨摩18.25节;安芸20节
    续航力:
    防 护:舷侧229毫米,甲板51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火 力:萨摩2座双联装阿姆斯特朗式305毫米L/45炮,6座双联装维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2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20毫米L/40速射炮,4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4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28速射炮;安芸2座双联装阿姆斯特朗式305毫米L/45炮,6座双联装维克斯式254毫米炮,8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速射炮,8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4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28速射炮
    鱼 雷:水下457毫米×5
    舰 员:萨摩887人;安芸931人
    萨摩(Satsuma):1905.05.1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06.11.15下水,1910.03.25竣工。1923.09.20除籍后解体
    安艺(Aki):1906.03.15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07.04.15下水,1911.03.11竣工。1923.09.20除籍后解体。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河内级战列舰


         河内级战列舰为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竣工的被称为弩级战舰(即无畏舰)的舰级。同型舰2艘:即河内和摄津。
  1907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建造2艘战列舰(即“河内”号、“摄津”号)。基本计划编号为“A-30”,河内是“伊号战舰”,摄津为“吕号战舰”。1909年,开始建造河内级战列舰,并于1912年竣工。摄津号战列舰 采用飞剪型船艏
  河内级战列舰船体为平甲板船型,舰首大体为垂直艏(摄津号实验采用飞剪型船艏),司令塔位于操舵舰桥内。主炮布置为前后中心线各一座双联炮塔,左右两舷各两座双联炮塔,可以保证每舷有8门主炮同时开火,与德国的拿骚级、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布置方式相似。虽然该级舰因统一搭载305MM口径主炮而被称为“日本的第一级无畏舰”,但实际上搭载的是45倍口径MK X和50倍口径MK XI两种身管长度不同的305MM主炮(增加前后两座主炮身管长度以增加射程的建议据说是东乡平八郎大将提出来的),与无畏号战列舰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相背(后来有资料将其归类为准无畏舰)。虽然河内级战列舰装备统一口径的主炮,但火炮身管长度不一致,作战时对校正、集中火力难免产生影响。副炮为日本战舰中初次采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倍口径)炮”,配置为每侧舷5门。其他的装备包括对鱼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倍口径)炮”12门、“7.6厘米(40倍口径)炮”单装炮16门,45厘米水中鱼雷发射管5座。
  “河内”(Kawachi)以日本古代国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区域的河内国。1912/03/31河内号战舰 竣工服役。1918年7月12日在德山湾爆炸事故中沉没(沉没地点北纬34°0分,东经131°46分)。
  “摄津”(Settsu)以日本古代国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区域的摄津国。1912/07/01摄津号战舰竣工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退役成为靶舰。完全废除了主炮和装甲等战斗军舰的装备。后来120mm炮1门赠送给福冈县的香椎皇宫,现在还被保存。于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美军航空母舰特混部队空袭而受严重破坏。
  排水量:河内20823吨(常备)/摄津21443吨(常备)
    主尺度:160.3米(全长)/25.7米(宽)/8.2米(吃水)(摄津为8.5)
    动 力:2台直结式齿轮减速机,16座宫原式燃煤锅炉,25000马力
    航 速:20节
    续航力:7200海里/18节
    防 护:舷侧254毫米,甲板64毫米,主炮塔28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火 力:2座双联装四一式305毫米L/50炮,4座双联装四一式305毫米L/45炮,10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40炮,8座单装四一式120毫米L/40炮,12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L/40炮,4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28速射炮
    鱼 雷:水下533毫米×5
    舰 员:986人
    河内(Kawachi):1909.04.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10.10.15下水,1912.03.31竣工。1918.07.12在德山湾爆炸事故中沉没,1918.09.21除籍并浮起解体。
    摄津(Settsu):1909.01.1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11.03.30下水,1912.07.01竣工。1923.10.01解除武装变更为特务舰,1937年改装为无线电发报舰,1945.07.24在吴港外被美轰炸机空袭而沉没,战后浮起并解体。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金刚级战列舰


        金刚级战舰是日本的一种战舰,在旧日本海军中本为“巡洋战舰”,于1931年金刚级改称为战列舰,因为已经不再拥有现役的巡洋战舰,所以1934年旧日本海军废除了巡洋战舰(即战列巡洋舰)这类舰种。金刚级战列舰同级舰4艘,即金刚,比睿,榛名和雾岛。
  1911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提交的扩充海军军备提案。旧日本海军特别重视舰队中的快速打击力量,决定优先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为了引进先进的造舰技术,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建造。具备英国式的长艏楼船型和高大的三脚主桅。舰艏既非垂直型舰艏也不同于飞剪型舰艏,船头向前弯曲,在水线以上垂直,水线以下向后弯曲过渡到船底,形成日本军舰独特的“双曲线型舰艏”。配备八门由英国维克斯公司根据日本要求研制的14英寸口径主炮(研制期间对外称12英寸炮)。主炮炮塔布局参考英国海军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双联装主炮塔全部沿舰体中心线向艏、艉方向各布置两座,与英国海军虎号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类似。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烧锅炉、蒸汽轮机。防御装甲与同期英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相当。1913年8月金刚号完工。日本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金刚号战列巡洋舰是旧日本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同级舰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根据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在日本船厂自行建造,于1915年全部建成。其中,榛名号、雾岛号是首次由日本民间造船厂承建的大型主力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日是同盟关系,英国海军曾试图租借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抗衡德国海军,被日本回绝。
  金刚级服役期间历经两次大动斧凿的改装。 第一次大改装从1923年开始,至1931年结束,首要目的是改善水平装甲以及水下防御能力,在要害部位之上增铺装甲板;新增舰体舷侧防鱼雷隔舱,改装锅炉,撤除了三座烟囱中临近舰桥的一个烟囱,增大主炮仰角,搭载水上飞机。改装后由于防护力提升,航速下降至26节,金刚级从1931年起改称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1933年开始,至1936年结束。更换新动力机组,加长舰尾减少航行阻力,将航速提高到30节,并增加续航距离。改建塔式舰桥,再次提高主炮仰角,同时增强防空火力。 其中比睿号因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改装成训练舰,未进行第一次大改装,在1930年代曾多次担任日本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随着日本退出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比睿号于1936年进行一次性改装,塔式舰桥外观与另三艘舰不同。 经过多次改装后,金刚级由战列巡洋舰改装成高速战列舰,但是其防御能力依然薄弱。由于金刚级战列舰航速较高,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多被编入机动舰队,护卫航空母舰,已有近30年舰龄的金刚级战列舰在日本所有战列舰中出动率是最高的,参加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大多数大规模海战。
  金刚号服役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行到中途岛方面负责警戒太平洋航道。1928.10.20-1931.09.20实施第一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强化改善了水平及水中防御,结果排水量増加了而速度降低,因此1931年6月舰种变更为战舰。 1935.06.01-1937.01.08 实施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主要换装了锅炉和主机,并强化主炮长距离炮战能力。主机输出功率提高成原来的2倍,速度超过初建造时的27节达到30节,成为高速战舰。1941.12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针对在新加坡的英国远东舰队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并和僚舰榛名一起被编入南遣舰队,掩护向马来亚方面进攻。其后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加了印度洋作战。1942.10.13和榛名一起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亨德森机场炮击作战。1944.10参加莱特湾海战,在萨马岛外海上将美国的卡萨布兰卡级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USS Gambier Bay, CVE-73)和巴特勒级护卫驱逐舰罗伯茨号(USS Samuel B. Roberts, DE-413)击沉。1944.11.21 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Balao级潜水舰海狮号(USS Sealion,SS-315)的鱼雷击沉。
    比睿号建成后由于华盛顿裁军条约的影响舰种变更为练习战舰,撤去4号主炮及其装甲,而引擎亦有所变更。其结果,舰上腾出了余裕的空间,担任了多次天皇御召舰的任务。华盛顿裁军条约终结后,在比睿复活成战舰之际,与其他金刚型战舰进行一次、二次的改装。其后,成为大和型战舰的测试舰,将舰桥上的主炮指挥所及测距仪的位置与之前的配置替换等,因此与其他姊妹舰在舰影上有多少差异。珍珠港攻击之际,负责南云机动部队的护卫任务,其后,从事空母部队的护卫。1942.11.13 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与美巡洋舰部队遭遇进行500~1500m的舰队决战,以异常的距离进行了炮战斗,其后亦被美军机空袭而损伤。舰只已经无法挽救。最终打开隔水仓阀门,并由驱逐舰射击鱼雷,作自沉处理。本军舰的沉没,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军丧失的第一号战列舰。大分县竹田市的广濑神社拥有比睿第二次改装时拆下来的船桅。
    榛名号竣工后入户横须贺镇守府。同年12月与同型军舰3艘一起编入第二舰队第三支队。一战时,本军舰进行对中国北部方面•俄罗斯方面的警备活动。1920.09.12 预备出兵支援西伯利亚,后在战斗训练中,1号炮塔右炮里面榴弹破裂导致15人死伤,船体整个地区损伤严重,因而返回横须贺修理。自1924年接连被施以近代化大改换。因为根据这个改换包装重量增加了但是速度降低到了25节,因为这个在1931年6月1日与他的姊妹军舰3艘一起改为被战列巡洋舰。1931年11月8日,担任天皇出巡的召见军舰。1937年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本军舰屡次进行着对中国方面的警备活动。1941.12.04 在新加坡击中了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同舰队。1942.02结束珍珠港攻击与南云机动部队联合,同型军舰4艘统一在印度洋作战,与友舰一起根据炮击3月1日在爪哇岛近海逃走向澳大利亚方面的美驱逐舰,并将其击沉,3月7日进行了圣诞岛炮击。同年10月26日,参加是巡游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一连串的战斗,不过,因为航空母舰的实力,再加上与主力航空母舰部队一起行动,所以没有战斗的机会。1944.06.19被两发炮弹击中,即使完全修理后,也发挥不了以前的战斗力了。1945.11.20 除籍。1946.05.22 漂浮拆卸工作开始,同年7月4日拆卸完成。
    雾岛服役时舰籍在佐世保镇守府。于1927年、1934年经过两次大幅度改装后变成高速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频繁随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出击,表现活跃。先后参加了偷袭珍珠港,印度洋作战,中途岛海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所罗门以东海战),第三次所罗门海战(美方称圣克鲁斯海战)。1942.11.13雾岛随比睿参加支援瓜达尔卡纳尔岛并炮击亨德森机场的作战。在凌晨与美军巡洋舰舰队的混战中,比睿遭重创后自沉,雾岛撤回。1942.11.15雾岛返回瓜达尔卡纳尔岛炮击亨德森机场,在与美军舰队交战中,雾岛号与日本其他军舰集中火力射击,取得重创美军南达科他号战列舰的战果(雾岛号两枚主炮炮弹命中了南达科他号)。其后午夜时分由于雾岛号打开探照灯照射南达科他号暴露了自己,在八千码的距离上遭到美军舰队中未被发现的另一艘战列舰华盛顿号的打击。雾岛号起火,两座主炮塔被摧毁,舵机受损船舵卡住,水线部被打穿进水导致舰体左倾。15日凌晨三时,雾岛号被放弃,在萨沃岛西南处沉没。在12只参加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舰中,是在战舰炮战中被击沉的第一艘战斗舰。本舰是当时拥有最大螺旋桨的舰船。同年12月20日除籍。在近年的海洋考察中发现了雾岛完全覆转的船体。
     排水量:刚建成时26330吨,第一次改装后29330吨,第二次改装后32000吨(基准)/36600吨(满载)
    主尺度:刚建成时214.6米(全长)/28.04米(宽)/8.38米(吃水)
            第一次改装212米(全长)/31.02米(宽)/9.6米(吃水)
            第二次改装219.4米(全长)/31.02米(宽)/9.6米(吃水)
    动 力:刚建成时2台布朗-柯蒂斯式单级减速齿轮蒸汽轮机,36座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64000马力
            第二改装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8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榛名为11座),136000马力
    航 速:刚建成时27.5节,第一次改装26节,第二次改装30节
    续航力:刚建成时8000海里/14节,第一次改装10000海里/14节,第二次改装9800海里/18节
    防 护:舷侧203毫米,甲板76毫米(第二次改装后178毫米),炮塔228毫米,司令塔228毫米
    火 力:刚建成时4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16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50炮,4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L/40高炮,2座四联装13毫米机枪
            第二次改装4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14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50炮(榛名为16座),4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10座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高炮
            金刚最终时4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6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50炮,6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18座三联装、8座双联装、30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榛名最终时4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6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50炮,6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26座三联装、2座双联装、35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鱼 雷:刚建成时水下533毫米×8,第一次改装后撤除4座,第二次改装后全部去除。
    舰载机:水侦×3,弹射器×1
    舰 员:刚建成时1220人,第二次改装1440人
    金刚(kongo):1911.01.17在英国巴罗因弗内斯的维克斯船厂开工,1912.05.18下水,1913.08.16竣工,并于11.05驶回日本。1944.11.21在台湾海峡基隆北方被美国海狮号潜艇以鱼雷击沉。
    比睿(Hiei):1911.11.04 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12.11.21下水,1914.08.04竣工。1942.11.13在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与美巡洋舰部队炮战后被美军机空袭而损伤,由驱逐舰射作自沉处理。
    榛名(Haruna):1912.03.16 在川崎重工业神户造船厂开工,1913.12.14下水,1915.04.19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11.20除籍后于次年解体。
    雾岛(Kirishima):1912.03.17在三菱重工业长崎造船所开工,1913.12.01下水1915.04.19服役。1942.11.15在夜战中遭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集中炮击后在萨沃岛西南处沉没。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扶桑级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建造的第一型“超弩级”战舰,即超级无畏舰。扶桑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是旧日本帝国海军以八八舰队名义提出的军舰建造计划的一部分。1911年日本批准沿用“第三期海军舰艇扩张计划”中的“第三号战舰”(扶桑号)的建造预算。扶桑级战列舰原计划建造4艘,最后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
  扶桑级战列舰共有两艘,首舰扶桑号(Fuso),以日本古代别名“扶桑”命名,建于吴海军船厂,1912年3月11日开工,1914年3月14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二号舰山城号(Yamashiro),以古国名“山城”命名,即日本畿内五国的山城国,建于横须贺海军船厂,1913年11月20日开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日本海军造舰史上有许多因设计不良而浪费资源与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号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龙骧号航母可说是另一例)。
  1910年日本海军选定由英国设计建造“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同时,以引进最新主力舰设计建造技术为目的派出进修人员赴英国学习。由日本自行设计的扶桑级舰体设计参考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进行战列舰化改进。防护比金刚级增强,设计航速22.5节。六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二号炮塔呈背负式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前主桅与一号烟囱之后;四号炮塔在二号烟囱与后主桅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呈背负式在后主桅后方。锅炉舱被舰体中部的主炮炮塔隔成前后两个部分。主炮采用与金刚级相同的双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16门152毫米口径炮廓式副炮配置在长艏楼中。其布置方式的缺点是:动力舱空间受到限制,需要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横扫全舰,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由于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尝试自行设计建造超无畏级战列舰,扶桑级整体布局、建造技术以及经验的不足,整体而言并不理想。而且后来现代化改装时发现舰面被炮塔占据过多的空间,导致可利用改造的空间十分狭窄。
  扶桑级战列舰完工时是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两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第一战列舰战队。
  扶桑级战列舰在1923年开始在前三脚桅安装各种射击指挥及观测设施。1930年4月,扶桑级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工程,扶桑号第一阶段的改装工程持续到1933年,重点强化动力和防御系统。换装重油专烧锅炉以及新型主机,新式锅炉由于数目减少全部布置在后部锅炉舱,取消了靠近舰桥的一号烟囱;增大主炮的仰角以提高射程;针对炮战距离的增大以及空中的威胁增强了水平防御装甲,舰体新增防雷纵壁,舷侧面加装了防鱼雷凸出隔舱,既增强水下的防护,又为军舰改装增加重量提供额外的浮力,尽管经过此次改装防护装甲仍嫌薄弱;扶桑号在第三号主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空间狭窄,不得不将其三号主炮塔调转向舰艏方向;改建高大的塔式舰桥,容纳各种射击指挥机构,由于舰桥后面的三号主炮塔的位置限制,尤其是三号主炮塔调转方向的扶桑号,复杂的塔式舰桥显得格外细高而缺乏安定感。同样由于改造空间狭窄的原因,大口径高射炮被安装在前后上层建筑距水线很高的位置上。第一阶段改造工程完工,扶桑号与山城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塔山城向后,扶桑则相反;两舰的舰桥、飞机弹射器等也不相同),山城号1930年12月-1934年11月现代化改装实施的项目扶桑号是分两阶段改装完成的。1934年9月-1935年3月,日本海军根据山城号的改装经验开始再次对扶桑号进行改造,将舰体艉部延长减少航行阻力。1937年开始在扶桑级上层建筑见缝插针地布置小口径高射炮,强化防空火力。扶桑号飞机弹射器从第三号炮塔顶部移到舰艉。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扶桑级战列舰因为航速的限制,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长期在柱岛泊地“待机”,加上新一代的战舰——“大和”级战列舰已服役,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后曾经作为舰载机训练的靶舰使用。中途岛战役时,扶桑号、山城号编入警戒部队参与支援攻击阿留申群岛的任务。1943年之后到1944年9月期间,成为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改装加强防空火力。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和山城号编在由西村祥治指挥的第二战队,执行“捷1号作战”,计划于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从南面进入莱特湾对美军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25日凌晨,在苏里高海峡遭到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扶桑号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后发生爆炸舰体断裂沉没,山城号与美军战列舰发生炮战(海军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炮战)又被鱼雷击中倾覆沉没。1945年8月31日,这两艘战舰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
  排水量:刚建成时30600吨(常备)/35900吨(满载);第二次改装34700吨(基准)/39154(满载)
    主尺度:刚建成时202.7米(全长)/28.7米(宽)/8.7米(吃水)
            第二次改装212.8米(全长)/33.1米(宽)/9.7米(吃水)
    动 力:刚建成时4台布朗-柯蒂斯式单级减速齿轮蒸汽轮机,24座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40000马力
            第二改装4台舰本式蒸汽涡轮机,6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75000马力
    航 速:刚建成时22.5节,第二次改装24.7节
    续航力:刚建成时8000海里/14节,第二次改装11800海里/16节
    防 护:舷侧305毫米,甲板64毫米(第一次改装后152毫米),炮塔280毫米,司令塔305毫米(山城356毫米)
    火 力:刚建成时6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16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50炮,4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L/40高炮
            第二次改装6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16座单装四一式152毫米L/50炮,4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10座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扶桑防空强化后九六式25毫米高炮18座三联装、8座双联装、28座单装
            山城防空强化后九六式25毫米高炮15座三联装、8座双联装、14座单装
    鱼 雷:刚建成时水下533毫米×6,第二次改装后全部去除。
    舰载机:水侦×3,弹射器×1
    舰 员:1193人
    扶桑(Fuso):1912.03.11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14.03.28下水,1915.11.08竣工。1944.10.25于苏里高海峡海战,被美国舰队的4枚鱼雷击中后发生爆炸舰体断裂沉没。舰长以下无人生还。
    山城(Yamashiro):1913.11.20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过,1915.11.03下水,1917.03.31竣工。1944.10.25与美军战列舰发生炮战,又被鱼雷击中倾覆沉没。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伊势级战列舰


       1910年旧日本帝国海军制定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建造8艘战列舰。并在1912年开始建造扶桑级战列舰,原计划共建造4艘,第3,4艘由于预算的拖延得以针对扶桑级设计上所发现的种种缺陷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于1915年开工建造,是日本海军第一次由民间船厂建造战列舰。由于两艘船外形和装备与扶桑级不同,所以定为伊势级。伊势级同级舰两艘:伊势号、日向号。
  建成时的日向号战列舰伊势级战列舰是扶桑级的改良型。装备与扶桑级相同的6座双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主要改进舰体中部的火炮布置方式,确保了足够的轮机舱空间。伊势级舰体中部的3、4号主炮塔由扶桑级分散布置在后烟囱的前后两侧改为呈背负式的方式集中布置在后烟囱之后;锅炉舱不再象扶桑级那样被主炮塔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动力系统布局也采用了新的方案。由于3、4号主炮塔呈背负式布局,因此艏楼比扶桑级缩短,只延伸到3号主炮塔,副炮集中布置在舰体中前部的艏楼内。火炮布置方式的改进可减少火炮射击时对上层建筑的冲击以及相互干扰。在后烟囱处设立挡板消除舯部主炮炮口爆风对舰载小艇的影响。增大主炮装填仰角提高装填速度。改进了防御能力。考虑到日本人体格搬运炮弹的体力问题,副炮由扶桑级的152毫米口径(炮弹重45千克)改用日本兵适合操作的140毫米口径(炮弹重38千克)。但是艏楼缩短,舰内空间缩小被挤占,居住舒适性大受影响。
  伊势级服役以后,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相应的加厚炮塔顶部装甲,并且在前三脚桅上逐步增加射击指挥及观测设施,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塔状桅楼。
  伊势级战列舰在1930年代进行现代化改造,更新动力系统,更换功率增大的新型主机,24座油、煤混烧锅炉被8座重油锅炉取代,由于锅炉数目减少,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为一个,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进行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伊势号改建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为抵御远距离炮战中大落下角炮弹,强化弹药库等要害部位的水平装甲,为改善舰体水下防御能力,弹药库舷侧加装装甲,加装防鱼雷凸出隔舱,既加强防护,又为军舰改装增加重量提供额外的浮力;延长舰艉以减少航行阻力;在舰艉增加航空设施搭载水上飞机;加强防空火力。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航速的限制以及日本海军将战列舰作为舰队决战主力的原因,伊势级很少参加第一线作战。在中途岛战役前,伊势级试验安装了日本最早的雷达(日本海军最早的电波探信仪,简称:电探)。1942年6月,伊势号、日向号作为警戒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失利,损失了大量的舰队航空母舰。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1942年12月开始将伊势级战列舰改装成可以搭载飞机又保留战列舰机能的“航空战舰”(彻底改装成航空母舰因为工期较长而被放弃),选定伊势级的原因是日向号在1942年5月第5号主炮塔因发生膛炸事故被拆除。1943年伊势号、日向号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舰体后部的两座主炮炮塔,在原处的舰艉空间建起飞行甲板,飞行甲板下面是机库,计划搭载“彗星”(D4Y3)俯冲轰炸机和“瑞云”水上攻击机。飞行甲板长度70米,用于停放13架飞机,通过飞行甲板前端两舷与飞行甲板同高的弹射器起飞,飞机不能在短小的飞行甲板上降落。机库长度40米,可容纳9架飞机,飞行甲板后部安装一部升降机与机库相连,负责将机库内的飞机提升到飞行甲板上。拆除的主炮塔弹药库分别用来储存航空用弹药与燃料。140毫米口径副炮全部拆除,并强化防空火力。改建成航空战舰
  伊势级改建完成后于1944年编入第3舰队第4航空战队。由于舰载机开发延迟以及当时飞行员奇缺,改建后只是装备几架水上侦察机,预定的飞机始终没有搭载上舰。此次应急性质的改装并不能算成功,虽然拥有战列舰火炮的同时又拥有了舰载飞机,但是飞机起飞后无法通过飞行甲板回收,只能降落到其他地方或降落在水面上用起重机回收,其效能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其飞行甲板前高大的上层建筑与烟囱的排烟会影响飞机起飞作业,而且战舰火炮的运作也受到限制。
  莱特湾海战中的伊势号1944年10月,两艘未携带飞机的伊势级航空战舰被编入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的第三舰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其任务是作为诱饵部队,引诱美军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前来攻击,掩护另外三支舰队攻击莱特湾盟军登陆舰队,这三支舰队包括: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西村祥治中将指挥的第二战队和志摩清英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小泽治三郎中将所指挥的舰队驶入恩卡尼奥角附近海域时,被美军侦察机发现,随即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该海战称为恩卡尼奥角海战)。伊势号、日向号虽然遭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但凭借其猛烈的防空火力却支撑到逃离战场,莱特湾海战以日本损失惨重而结束,伊势号、日向号返回了日本本土吴港。1944年11月,两艘伊势级航空战舰赴东南亚运送补给物资,1945年2月满载物资返回日本。在战争剩余时间里,由于燃油匮乏伊势号、日向号一直停留在港口中作为浮动炮台。1945年7月24日、28日,日向号、伊势号分别被美军舰载机炸沉在吴港中。1947年打捞解体。
    伊势:以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伊势国命名,以奉祀天照皇大神的伊势神宫著称。1915.05.10开工,1916.11.12下水,1917.12.15完工,造船厂:神户川崎造船厂,舰籍:吴镇守府。1937.03现代化改装完工。1943.09.05改装为航空战舰(改装后搭载飞机22架),标准排水量35350吨。1945.07.28被美军飞机炸沉(坐沉)于吴港。1945.11.20除籍。1947年解体。
  日向:以古国名,即日本西海道的日向国命名,有「朝日直射之国,夕阳斜照之国」之称。1915.05.06开工,1917.01.27下水,1918.04.30完工,造船厂:三菱长崎造船厂,舰籍:佐世保镇守府。1919.10日向号第3号主炮塔发生膛炸事故。1936.09现代化改装完工。1942.05.05日向号第5号主炮塔发生膛炸事故被炸毁。1943.11.18改装为航空战舰,标准排水量35200吨。1945.7.24被美军飞机炸沉(坐沉)于吴港。1945.11.20除籍。1947年解体。
    排水量:刚建成时29900吨(基准)/31260吨(满载),大改装后35800吨(基准)/40169吨(满载),航空战舰35350吨(基准)/39676吨(满载)
    主尺度:刚建成时208.2米(全长)/28.7米(宽)/8.38米(吃水)
            大改装后215.79米(全长)/33.83米(宽)/8.8米(吃水)
            航空战舰219.62米(全长)/33.83米(宽)/9.31米(吃水)
    动 力:刚建成时2台布朗-柯蒂斯式单级减速齿轮蒸汽轮机,24座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45000马力
            大改装后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8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80000马力
    航 速:刚建成时23节,大改装后25.3节
    续航力:刚建成时8000海里/14节,大改装后11000海里/16节,航空战舰9449海里/16节
    防 护:舷侧305毫米,甲板57毫米(大改装后85毫米),炮塔305毫米,司令塔305毫米
    火 力:刚建成时6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16座单装三年式140毫米L/50炮,4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L/40高炮,2座四联装13毫米机枪
            大改装后6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14座单装三年式140毫米L/50炮,4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10座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航空战舰4座双联装四一式356毫米L/45炮,8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L/40高炮,19座三联装、8座双联装、31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6座28联装120毫米对空火箭
    鱼 雷:刚建成时水下533毫米×6,大改装后撤除。
    舰载机:大改装后水侦×3,弹射器×1;航空战舰22架(11架“彗星”俯冲轰炸机,11架“瑞云”水上攻击机)
    舰 员:刚建成时1360人,大改装后1385人,航空战舰1463人
    伊势(Ise):1915.05.10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16.11.12下水,1917.12.15竣工。1945.07.28被美军飞机炸沉(坐沉)于吴港,1945.11.20除籍后解体。
  日向(Hyuga):1915.05.06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17.01.27下水,1918.04.30竣工,造船厂:三菱长崎造船厂,舰籍:佐世保镇守府。1919.10日向号第3号主炮塔发生膛炸事故。1945.7.24被美军飞机炸沉(坐沉)于吴港,1945.11.20除籍后解体。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迅速膨胀的日本为争夺海上霸权,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的计划。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该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型战列舰。日本海军顺应当时各海军强国主力舰竞相计划搭载更大口径主炮、动力性能更高和增加装甲防护的趋势,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重火力、高航速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的提升补充量的不足。
  长门号高大的樯式桅楼引人注目长门级战列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战列舰所搭载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主炮塔沿舰体纵向中心线前后对称各布置两座,采用背负式布局。并且为了主炮在远距离炮战中观通以及指挥的需要,前主桅采用了7根支柱支撑的高大的圆锥结构樯式桅楼,顶端设立射击指挥所,这种结构相当坚固不易中弹受损,随后历次改装中桅楼设施逐步增加逐渐形成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长门级采用长艏楼船型,该级舰在舰体长艏楼设置两层炮廓式副炮。最具日本特色的是设计了独特的带60°倾角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舰艏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但在不良海况高速航行时舰艏溅起的水雾会影响到舰桥和桅楼指挥所)。竣工时的长门号战列舰随着战列舰火炮威力、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防御装甲设计借鉴了重点防护的概念,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以抵御远距离炮战大角度落弹的打击,非重点区域防御装甲予以削减或撤消。长门级航速超过26节,是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战列舰,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由于之前建造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蓝图的更改,所以摆脱了英式战舰的影响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型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战列舰共拨款建造了两艘:分别是“长门”号(Nagato)和“陆奥”号(Mutsu)。
  在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后桅后方增加布置一座双联装主炮塔,区别在于速度和防护各有侧重。1921年以限制海军军备为目的的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主力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加贺级和天城级按照会议签定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予以销毁。裁军会议中美、英曾要求日本销毁已下水但尚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一方面借口国内的小学生都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一方面加紧舾装施工。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最终同意日本保留“陆奥”号。作为交换条件,同意美国保留完成尚未完工原定销毁的两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同意英国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新建两艘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纳尔逊级战列舰。长门号于1920年11月竣工,陆奥号于1921年11月竣工。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前主桅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桅楼。 其他小规模改装还包括修改舰艏(舰艏稍作外张,改善凌波性),搭载水上飞机及弹射器。
  1930年代中期长门级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改装工程完成进行试航的陆奥号包括提高主炮仰角增大主炮射程;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装甲,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为改善线形减少航行阻力将舰艉延长;全部更换为专烧重油锅炉,由于锅炉数目减少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根据金刚级战列舰改装的经验改建高大、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加强了防空火力和搭载水上飞机。长门级在此次现代化改装中未更换主机,改装后航速降到25节。

  “长门”号服役后多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从1920年开始,到1941年“大和”号建成,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在日本国民心目中一直是海军的象征,素有“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之称号。因在日本海军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舰长提升为高级将官军衔的比例尤其高。

  长门级战列舰被日本海军看作非到最后决战关头不得动用的王牌。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加上航速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级在战争初期都没怎么参加作战行动。开战以后日本海军包括长门级、大和级在内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湾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1942年6月,“长门”和“陆奥”编入由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的主力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当日军机动部队主力四艘航空母舰被摧毁时主力部队尚在后面三百海里处,“长门”和“陆奥”未能发射一发炮弹,海战以日本失败告终。 1943年6月8日“陆奥”号在广岛湾泊地因弹药库爆炸事故沉没。 莱特湾海战前夕的长门号1944年6月“长门”号编入机动部队投入马里亚纳海战,此役日本海军大败而归。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编入由粟田健男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一游击部队参战,未取得大的战果,反而遭到掌握制空权的美军飞机轮番空袭受重创。莱特湾海战后“长门”号返回日本本土修理战伤,舰上的副炮被拆除移防陆上。由于燃油匮乏“长门”号在战争剩余时间一直停留在横须贺,成为横须贺镇守府警备舰,直到战争结束。“长门”号在战争末期多次遭到美军飞机轰炸,在日本投降时,是唯一具备航行能力的战列舰。
  1945年10月被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7月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原子弹试验的靶舰,试验中严重受损沉没。
    各舰概况
  长门:以古国名,即日本山阴道的长门国命名。1917.08.28开工,1918.11.09下水,1920.11.25完工,造船厂:吴海军工厂,总造价4390万日元,舰籍:横须贺镇守府。1936.04.01现代化改装完工,标准排水量39130吨。1945.08.20在横须贺投降,1945.09.15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1946.07.25在比基尼环礁成为“十字路口”原子弹试验的靶舰,在A试验(空中爆炸)中幸存,在B试验(水面爆炸试验)中受损,舰体向右倾斜,在水面漂浮5天后沉没。
  陆奥:以古国名,即日本东山道的陆奥国命名。1918.06.01开工,1920.05.31下水,1921.11.22完工,造船厂:横须贺海军工厂,舰籍:佐世保镇守府。1936.09.30现代化改装完工,标准排水量39050吨。1943.6.8在吴港外海的柱岛泊地因三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事故,舰体断裂成两段后沉没,1943.09.01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
    性能数据
  排水量:33800吨(基准)/38500吨(满载);改装后39130吨(基准)/43450吨(公试)/46356(满载)
  主尺度:213.4米(全长)/29米(宽)/9.1米(吃水);改装后224.5米(全长)/34.6米(宽)/9.48米(吃水)
  动 力:4台蒸汽轮机,21座舰本式燃油专烧锅炉(改装后10座),45000马力;
    航 速:刚建成时26.5节,改装后25节
    续航力:刚建成时5500海里/16节,改装后10600海里/16节
    防 护:舷侧305毫米,甲板76毫米(大改装后140毫米),炮塔508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火 力:刚建成时4座双联装三年式410毫米L/45倍炮,20座单装三年式140毫米L/50炮,4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L/40高炮米
          改装后4座双联装三年式410毫米L/45炮,18座单装三年式140毫米L/50炮,4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炮,20座双联装25毫米高炮
            防空强化后4座双联装三年式410毫米L/45炮,18座单装三年式140毫米L/50炮,6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炮,26座三联装、10双联装、30座单装25毫米高炮  
  鱼 雷:刚建成时水上533毫米×4,水下533毫米×4;改装后撤除  
  舰载机:水侦×3,弹射器×1
  舰 员:1480人
    长门(nagato):1917.08.28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18.11.09下水,1920.11.25竣工。幸存到战争结束,1945.09.15从除籍,1946.07.25被当原子弹靶舰击沉。
  陆奥(Mutsu):1918.06.01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20.05.31下水,1921.11.22竣工,1943.06.08在吴港外海的柱岛泊地因三号主炮塔弹药库爆炸沉没。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
  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03舰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Yamato)与武藏(Musashi)号。一号舰“大和”号1937年11月4日开工,二号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该级三号舰“信浓”号于1942年在建造中改建为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
  大和级战列舰舰体长宽比为6.76:1,为主炮射击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并尽可能缩短了重装甲覆盖的面积;舰艏上部明显前倾并大幅度外张,其前甲板内侧的细腰部呈内凹的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相似。采用球鼻艏配合船体良好的线形设计,使舰体的减阻性能十分优良,以15万匹马力的主机功率使航速超过27节;设计独特的操舵机构使其庞大的船体回旋性能并不显得笨重。舰艉露天甲板之下有容纳舰载飞机的机库与舰载小艇的舷侧隧道状艇库。大和级的舰桥为日本特色的塔式舰桥,高达45米。舰桥之后是单烟囱,容纳通向各锅炉的烟道,烟囱尽量向后倾斜远离舰桥,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大和级战列舰以其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巨型主炮闻名于世,是当时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炮身重165吨,主炮炮弹重1460千克,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旋回部分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在舰桥之前的前甲板呈背负式布置两座主炮塔,舰体后部布置一座主炮塔。4座三联装155毫米口径副炮是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卸下来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两层水平装甲厚度合计超过25厘米,能承受800公斤航空炸弹的攻击;在甲板的烟囱开口处使用38厘米厚的蜂巢状装甲;水下防护能力按照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爆炸当量的标准设计,其要害部位的装甲防护可谓是面面俱到。大和级战列舰是名副其实的是历史上最大的,主炮威力最强、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竣工并被编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942年2月接替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942年6月参加了中途岛海战。1942年8月5日“武藏”号竣工。大和级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恰逢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开始被航空母舰所取代的时代,并且日本海军将其当作最后决战的王牌未经许可联合舰队不得轻易动用而很少出战。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中,“大和”与“武藏”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但是面对美国海空军的优势无所作为。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在菲律宾锡布延海域遭到美军飞机攻击,被19枚鱼雷和17枚炸弹击中后沉没,“大和”号被多枚炸弹击中受伤。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开赴冲绳岛海区,企图对登陆盟军进行自杀性特攻,途中在日本九州岛鹿儿岛西南海域遭到美军航空母舰舰载机群集中攻击,被10枚鱼雷以及24枚炸弹命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
  各舰概况:
  大和:古国名,即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并且有象征“日本民族”的意义。大和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
  1937.11.04 于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开工。为建造大和扩建了干船坞。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造船厂本身亦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
    1940.08.08 大和号下水,仅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坞注水而已。由于保持机密,下水典礼并没有向外公布。
    1941.12.07 完成海试,同年12.16服役。
  1942年.02.12 大和成为联合舰队旗舰。一部分的航空母舰战队官佐在开战后5个月因大和仍然没有出击而说“不是联合舰队,是大和旅馆”。6月中途岛海战,大和在远离航空母舰部队的后方跟进,而没有直接参与海战。
  1942.08.17 大和出航特鲁克岛支援所罗门群岛方面的战事。
    1943.02.11 旗舰的任务被改良了司令部设施的大和级二号舰武藏取代。
    1943.05.08 返回日本本土,在吴强化了对空兵器后,08.16 返回特鲁克岛。虽然所罗门群岛的战事不利,但是武藏、大和依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只是不断往返日本与特鲁克,批评“大和旅馆”的声音不断加强。
  1943.12.25 大和在特鲁克岛以西180海里被美军潜艇魟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3号炮塔下的右舷。尽管只是令舰身小部分受损,但由于爆炸的冲击将船舷下端部分钢板推入舰体内,而支持装甲板的弧形构造则插穿防御弹片的水密舱纵向隔墙,机械室及火药库进水。如此只是敌弹命中的冲击就能令舰体水密舱进水是危险且致命的缺陷,大和在修理时进行修补,但由于是设计上的问题,要完全改善有一定困难。大和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加装了电探并增强了防空火力。
  1944.06.15 大和参与菲律宾海海战(马里亚纳海战),日本海军首次将战列舰编入机动部队掩护航空母舰作战,但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并没有特别活跃的表现。
  1944.10.22 大和编入第二舰队参加莱特湾海战。25日萨马岛海战中使用主炮共发射了104发炮弹。在回程前前甲板共被美军轰炸机命中了4颗炸弹,舰体进水约4000吨,但对后续的战斗没有特别影响。直接击中炮塔的炸弹,只令炮塔上的涂漆剥落(根据第二炮塔长奥田特务少佐的手记中记述,炸弹命中后的冲撃令第二炮塔的人员大半因脑震荡而倒下)。入坞修理损伤时再次强化了防空火力。
  1945.04.06 大和作为第二舰队旗舰,从山口县德山湾海向冲绳方向出击。实施自杀式特攻的命令。12时30分在鹿儿岛县坊之岬海90海里遭到美军舰载机轰炸,到14时17分,共受到美军386架飞机多波次的攻击。主要的损害情况如下:12时38分被2枚中型炸弹击中,后部射撃指挥所、2号副炮、对空雷达损坏。12时45分左舷前部被1枚鱼雷命中。13时37分左舷中央部被3枚鱼雷命中,副舵取舵发生故障。13时44分左舷中部被2枚鱼雷命中。14时被3枚中型炸弹命中。14时07分右舷中央部被1枚鱼雷命中。14时12分左舷中部、后部各命中1枚鱼雷。右舷主机只能提供12节的速度。这时左舷倾斜6度。14时17分左舷中部被鱼雷1命中。14时20分,左舷倾斜已增至20度,复原倾斜已经不可能。全员上甲板命令发出。美军采用摧毁一侧舷的对空装备后,再使用鱼雷集中攻击该舷的方法,射向大和的鱼雷除一枚外,全都集中左舷,令其丧失复原性及操控性。后部注排水控制室被破壊,令注排水十分困难。由于舰只已不能操控,美军的鱼雷更容易击中大和。“全员上甲板”弃舰的命令下达3分钟后舰身已大倾斜且露出红色的舰腹,14时23分横转并沉没,第3主炮塔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2767名舰员中仅276名生还。当时爆炸引起的火柱及蘑菇云,远至鹿儿岛亦能看到。
    1945.08.31 除籍。
  目前大和位于北纬30度42分、东经128度08分,即长崎县男女群岛女岛南方176公里,水深345米的地方。
  武藏:日本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的武藏国。武藏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
  1938.03.29 开工
    1940.11.01 下水,武藏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
    1942.08.05 竣工。性能数据与“大和”号相同。
  1943.02.11 武藏曾一度接替入坞修理的姊妹舰大和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
  1943.05.17 运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遗体返回日本。
  1944.03.29 武藏由帕劳出港时遭到美国潜艇的伏击,一枚鱼雷击中水线以下舰艏,造成大量进水(3000吨)。在修理时拆除两舷的副炮炮塔,增强了防空火力。
  1944.06    大和、武藏所在的第2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1944.08    猪口敏平成为了“武藏”号舰长,由于他对战列舰炮术的精通在日本海军内部被誉为“炮术之神”。
  1944.10    由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率领包括大和、武藏在内的第2舰队从婆罗洲北部的斯里巴加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企图攻击位于莱特湾的盟军登陆舰队。1944年10月24日进入菲律宾锡布延海,10时30分遭到美军航空母舰飞机攻击。武藏成为美军飞机主要攻击目标之一。武藏被第一枚鱼雷命中时,相当于400公斤TNT的爆炸虽然对可承受500公斤TNT打击的舰体所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爆炸产生的震动却造成主炮方位盘出现故障(瞄准装置的失灵使武藏主炮无法齐射,其舰长猪口敏平与舰同沉前留下遗书中都不忘要求改进主炮方位盘)。第二轮空袭时武藏的炮术长请求舰长猪口敏平允许主炮发射对空的三式弹,但是舰长因担心三式弹对炮膛磨损大予以拒绝,一旦使用后续作战时很难保证射击精度。12时左右第二轮空袭中武藏被3枚鱼雷命中左舷,造成舰体左倾,舰首下沉,为保持舰体平衡向另侧舷部分舱室注水,2枚炸弹命中左舷,大火蔓延机舱受损只能以三轴推进,航速尚能保持22节,由于舰体破损增大了阻力,武藏还是渐渐脱离了编队。13时19分,第三轮空袭中,武藏左、右舷分别被2枚、3枚鱼雷击中,造成防御隔壁破坏,大量进水。另有4枚炸弹命中。三轮空袭之后,武藏向左倾斜10度,脱离编队落后了很远。15时孤立的武藏成为空袭的重点,接二连三地被11枚鱼雷、10颗炸弹命中。15时30分武藏已经丧失了机动能力。武藏总共被19条鱼雷和17颗航空炸弹击中。19时15分,由于倾斜增大且无法控制,下达弃舰的命令。武藏于19时35分倾覆沉没。1021名舰员丧生,1376名舰员生还。1945年8月31日除籍。武藏沉没水域位于北纬13度7分,东经122度32分。
  排水量:63980吨(基准)/68010吨(公试)/71110吨(满载)
    主尺度:263米(全长)/38.9米(宽)/10.4米(吃水)
    动 力:8台舰本式蒸汽轮机,12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50000马力
    航 速:27.5节
    续航力:7200海里/16节
    防 护:舷侧410毫米,甲板230毫米,炮塔650毫米,司令塔500毫米
    火 力:建成时3座三联装九四式460毫米L/45炮,4座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L/60炮,6座双联装九八式127毫米高炮,8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大和最终时3座三联装九四式460毫米L/45炮,2座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L/60炮,12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炮,50座三联装、2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武藏最终时3座三联装九四式460毫米L/45炮,2座三联装三年式155毫米L/60炮,6座双联装八九式127毫米高炮,35座三联装、25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
    鱼 雷:
    舰载机:水侦×6,弹射器×2
    舰 员:2500人
  
  大和(Yamato):1937.11.04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40.08.08下水,1941.12.07竣工。1945.04.06在鹿儿岛县坊之岬海遭美军飞机集中攻击沉没。
    武藏(Musashi):1938.03.29在三菱重工长崎船厂开工,1940.11.01下水,1942.08.05竣工。1944.10.24在菲律宾锡布延海遭美机集中攻击沉没。
附件: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
身躯虽藏武藏野;
枯骨犹唱大和魂。

TOP

返回列表